“狼時代”,你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?
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以后,舉國上下掀起一股學習熱潮,各地就明年的經濟工作“定調”、“找突破口”。當然,作為農資人,最關注的還是與農資有關的信息。綜觀經濟工作會議精神,國家提出:“以我為主、立足國內、確保產能、適度進口、科技支撐”的糧食安全戰略。堅持“數量”與“質量”并重,但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,注重生產源頭治理和產銷全程監管,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,但更加注重農業的永續發展:發展節水農業、循環農業。
因為工作需要,最近閑散下鄉作農業調查,和朋友們聊了一些關于農資經營的事;觀摩了一些作物新品種、新技術示范基地;走訪了一大批煙葉生產基地老板、黃連種植大戶、梨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、高山反季節蔬菜示范園。切身感受到了“農資行業整合”與農村“土地流轉”給農資人帶來的巨大影響。大部分農資經營者還有“狼來了”的感覺,似乎這種變化馬上就要席卷天下,如果不馬上轉型“激變”,就有可能被危局“吞噬”?農資經營者正經歷著嚴峻的市場考驗。
一、狼什么時候才來?
1、農資行業“整合”效益凸顯:
前幾年,農藥和化肥的“十二五”規劃出臺,農資行業“整合浪潮”開始,各農資生產廠家通過集中、兼并、重組、整合、股份改制等形式在生產規模、產品結構、發展方向、品牌戰略、環保處理等方面迅速作出反應,致使整個行業呈競爭態勢。
2013年10月16日,第13屆全國農藥交流會在上海隆重發布:深圳諾普信以15.9億元的銷售額蟬聯榜首;江蘇龍燈以10.7億元銷售額居第二;廣西田園、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公司并列第三。從2013年制劑30強排列名單來看,農藥大型企業間的銷售額差距已大大縮小,行業優勢越來越明顯;農藥結構調整的效果也不斷地被顯示出來;農資市場份額逐漸地向少數實力強大的企業集中,強者更強,弱者出局。另據農業部種子管理局日前透露:全國持證種子企業5948家,比去年同期減少了950家,比“兩證”管理辦法修訂前減少2700多家。業內專家表示:“種企數量的減少”是2011年國務院8號文件發布以來,企業兼并、重組、做大做強的最直接體現。。。。。。
這一“信號”的釋放,不僅意味著農資經銷商上游行業“整合浪潮”加劇,而且還會變相地加劇下游行業的“整合”。在“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”下形成的“小而分散”的農資需求和經營格局將會遭到徹底破壞,新的“農資綜合服務”實體將成為競爭的焦點,市場優化配置資源有待進一步形成。
2、“新的農資消費群體”興起,目標客戶正在發生轉移:
大家熟悉的“土地流轉”其實前幾年都在進行,農村產業經濟結構調整也是“見怪不怪”。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,又對農業經營體制作出“頂層設計”,農業經營主體開始出現種植專業大戶、家庭農場、專業合作社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實體,他們是未來農資市場的主要“理性”消費者,是農資市場未來潛在的客戶。“農業經營體制”的變革與創新,對于農資人來說,意味著經營環境的變化,如果我們的經營理念、思路、經營模式,不能與時俱進地與之“匹配”,那么就不能緊緊地把握時代的脈博,跟上市場的步伐。
3、“失效”的營銷:
農資市場經歷了“供不應求、大眾化(同質化產品)、小眾化(差異化產品)與個性化”消費時期,營銷手段也從“推時代”過渡到“推拉并舉+體驗的復合時代”。不同消費時期的營銷“翻新”,都給我們帶來了不同的銷售業績。但是,這種“遠離農戶(坐店等客)而服務意識淡薄,只有利益交換”的“粗放化營銷模式”正在失靈。因為這種只“重戰術而輕戰略,誤把顧客當上帝,一味通過拉關系、拚價格、打廣告”的同質化競爭、雷同式促銷;在經營上所謂超前而管理滯后的“產品營銷”,身處網絡發達、資訊信息快速傳播的今天已經備受限制。“如何讓農資可持續發展?”依然“迷霧”重重。
其實,社會的發展如同自然界一樣,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自然歷史發展過程。當然,營銷也不例外。從原始社會的“物物交換”到“產品營銷”,再到“深度營銷”“全程營銷”,至今天提倡的“服務營銷”等,無不是市場競爭的加劇,對原有“營銷體系”的否定,在經過苦苦地掙扎、突破困局之后,才催生的新的營銷理論。時代在發展,經營環境也在悄然變革。我們要立足于客戶需求,與客戶結成牢固的“價值聯盟”,在持續營銷、深度營銷的基礎上,贏得“價值型客戶”的忠誠,走永續發展之道。所以,狼什么時候來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狼來之前我們該干些什么?
二、現代農業到底怎么發展?
這本不是我一介平民布衣所能隨隨便便說得清的問題。但它確確實實與我們農資經營的諸多因素一脈相關、不容忽視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“現代農資的發展”是“現代農業發展”的必然要求。因為在農資應用方面,“消費者”還存在著許多問題:諸如化肥利用率低、施肥技術落后、安全用藥意識淡薄、水肥一體化推廣得還不是很好?等等,這些“不完美”因素影響著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。
1、發展現代農業,是建設社會主義“新農村”的首要任務。
農業,不只是產業問題,更是社會問題。所以,通過發展“現代農業”才能實現“生產發展、生活富裕、鄉風文明、村容整潔、管理民主”的“新農村”,才能實現“城鄉一體化”。
自國家十二五規劃和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出臺以來,在“七區二十三帶”農業戰略格局的要求下,各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實際,在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的基礎上,著力在“機械化、集約化、規模化、標準化”上下功夫,通過“以獎代補”等各項惠農措施,扶持種植大戶、農民合作社、家庭農場,加速土地流轉,支持現代農業蓬勃發展,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。新的先進的生產和管理農業方式正在沖擊著傳統農業。
從我地近幾年來的發展情況看,其模式主要有:A、“公司或龍頭企業+基地+農戶”形式:如:沿216省道和汪長線延伸跨蘇家橋、四圣祠、白泥塘、石板水、大跳墩5村21小組1497戶農戶近3000畝的武陵山煙草基地;B、以具有地域特色、產品特征為引導的:如清江等4個村的“茶”產業基地;以十戶場、交椅臺、石門坎等10個村的“藥材專業村”;以佛寶山為代表的“莼菜”產業帶;C、以科、教、推相結合的:如高山反季節蔬菜基地從最初的80畝,規模發展到現在的13萬畝;D、、以科技園驅動式的:如“晶瑤”草霉云發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輻射的500畝草霉;E、、以休閑觀光為主體的“齊躍山農場”。。。。。。等等眾多的形式。
盡管它們形式不同,但在農業生產方式上,都是通過機械化作業,實現“勞動數量型”向“質量與效益型”轉變,有效減少勞動力;把過去“零碎分散”的土地向“集約規模經營”發展,成功流轉土地;把過去只向農戶“供種”轉變成向農戶“賣苗+供肥+技術服務+回收農產品”的一條龍服務;把過去只種水稻和玉米等傳統“兩雜”作物的“養命田”變成了種植藥材、果樹、經濟作物的“致富田”;把向“基層農資店”的“尋醫問藥”改成了向“專家、學者”求診;把“就近消費農資”變成了上網查詢,直接與農資廠商“合作定制”。。。。。。這一切變化,是緣于“現代農業”發展需要而產生。雖然從總體上來說,目前“現代農業”的實現程度還處于“傳統農業”向“現代農業”過渡的初始階段,但已給“新農村”建設和“現代農業”的發展,注入了新鮮的血液,然而對于“傳統農資”經營來說,卻帶來了“致命的硬傷”。
2、“城鄉一體化”會加速農村“剩余勞動力”的“市民化”,農業“精英”正在進程中“誕生”:
過去人們都在問“誰來種地?”現在專家學者卻說:“讓農民增收的最好辦法就是減少農民。”
我國的農民基數較大,現有純農戶1.98億戶,其中純農戶1.67億戶,按照“城鄉一體化”要求,如果農戶平均收入趕上城市水平,每年至少要轉移農戶1500-2000萬,將農戶數量減少和穩定在3000萬左右,且戶平經營土地60畝以上。
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,在土地流轉集中,家庭農場期待發育的艱難曲折進程中,不得不經歷一個漫長的“減少農民”的過程。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,農村仍是“緩解”就業壓力,吸納農村勞動力的“主戰場”。但是,作為“新型的勞動者”,種地必須達到一定規模,至少幾十畝,且要求一定的“專業技術水平”,配有相關“農業機械”等裝備,通過“農民合作社”“龍頭企業”等互助性經濟組織,直接與市場對接,改變現有的“小而分散”的農業經營格局。
長期以來,我國農戶恪守的“農本心理”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。“一畝三分地”就是農戶的安生立命之本,即使長年在外打工、經商或做其他經營活動,他們也是“離鄉不離土”。“農業兼業化”突出,越是信息閉塞的山區這種現象愈是如此。從客觀上來說,這對于我國穩定糧食生產,保障糧食供給有好處,但是他不利于“現代農業”的規模經營,所以,“城鄉一體化”會加速農村“剩余勞動力”的“市民化”,現代農業發展的“精英”也將在這一進程中“誕生”。
作為與農業生產緊密聯系的“農資經營者”,對于這樣“精明”與“理性”的未來“高素質”農資消費者,在競爭對手銷售產品手段越來越高明的情況下,如何與客戶滿意地溝通和服務,進而達到完成產品交易,就是我們“經營理念”上的一個創新,值得我們農資人不斷地思考與探索?
三、農資人如何“破繭成蝶”?
1、依托上游資源,精心配比品種,塑造自己的“品牌”:
堅持“優質、高效長效、綠色環保、低毒、廢棄物易降解、能增強作物抗逆、高產”的原則,結合本地種植結構、市場需求不斷創新,合理調配農資產品。
2、 以“客戶為中心”進行“營銷提升”:
建立健全客戶資料,爭對客戶個性化需求,定制個性化服務。把我們過去“產品是利潤來源、服務是輔助銷售產品”變為“產品是提供服務的平臺、服務是獲取利潤的主要來源”。把“服務是產品銷售的輔助手段”變為“贏利手段”,進行“個性化”地指導生產、信息、技術、農產品銷售、物資等方面的貼身、真情服務;參與式的產前、產中、產后的“全程跟蹤”服務;融知識、技能、技巧為一體的保姆式的“綜合星級式地服務”。
3、選擇一個適合的經營模式,延伸產業鏈優化規模,讓“品牌溢價、服務增值”:
A、或依托上游種子、農藥、化肥農資生產企業,成立專業的植保專業公司,摒棄單兵作戰,與他們形成“利益共同體”,抱團發展。通過延伸產業鏈,在服務中擴大市場份額,在服務中獲取利潤。B、或以“土地流轉”為契機,以“基地+專業合作社+家庭農場+種植大戶”為依托,整合資源、發揮各方優勢,引入資本、聯合“專業植保公司”,籌辦涵蓋集農產品種植、加工、銷售、農資服務于一體的“綜合企業集團”。一方面,根據市場需要,發展有機農業、精細農業、觀賞農業、訂單農業,向經營主體提供種子或育苗、肥料、農藥、信息、技術服務;另一方面,把通過基地規模經營,輻射帶動“零散”農戶種植的農產品回收加工,塑成品牌進入市場,拉長“產業鏈”,用一條龍式的服務取代單一競爭。C、或把自己變成各種子、農藥、化肥農資生產企業、大型植保公司,下沉渠道“價值鏈”上的一個“螞蚱”,“背靠大樹”進入市場博奕,參與分享他們價值鏈上的“利潤分配”,取代“產品競爭”。D、或按照客戶需求導向,另僻溪徑、專注“農資電商”。。。。。。
4、養精蓄銳、整合各種優勢資源:
整合資源就是“拿來”,就是有效地利用別人的資源與條件,把它運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,進而更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來獲得成功,達到“事半功倍”的效果。可以是資金、技術,也可以是渠道、產品、人脈關系等等。但無論怎么“整合”我想應該解決三個問題:一是盤點自己擁有的資源與能力,需要整合什么進來我們才能干什么?二是面對顧客的需要,我們該干什么?三是面對競爭與博奕,我們怎么干才能做得好或比競爭對手更好、甚至于打敗他?所以“整合”斷然不會一踱而就,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。
5、 保持學習的“連續性”,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與服務技能。
因為顧客的需求和市場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,也只有不斷地學習,才能不斷地取得長足進步。
綜上所述,“核心競爭力”是“偷不走、買不來、拆不開、帶不走”的“無價資產”。在你的能力之中,哪些因素會成為你的核心競爭力,才能永葆你不斷地“可持續發展”:是你的經營才干還是你的經營模式?是你的知識、業務素質還是你的服務技能?還是你的各種“獨特”的優勢資源?唯你自己最清楚。在“到處都是狼”的農資今天,“循規蹈矩”的做法,或許不能讓你應承這“險惡的市場”?閃展騰挪、多面出擊,“不走尋常路”或許會讓你看到“一線生機”?借用一位網友的話:“我們不要太悲觀,不要認為狼來了。只要你有足夠的膽量、足夠的智謀、制勝的法則、必勝的信念,狼要么被我們嚇跑,要么就是被我們吃掉。勝利一定會屬于你的,我們堅信。”